大家都非常熟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转移为红军保留了有生力量大庆股票配资,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然而,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还经历过一次同样艰难的“长征”,那便是延安保育院的战略转移。
在三五九旅的护卫下,延安保育院的数千名儿童成功转移到北平,没有一个孩子掉队。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与决策。当时,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还喊出了那句口号:“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
虽然解放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况更为激烈,延安保育院的转移较少为大众所知,但它对当时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次充满艰辛与坚持的“娃娃长征”。
展开剩余81%提起“丢手绢”,无论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你知道这首儿歌的来源吗?其实,这首歌最早出现在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是当时延安地区所有儿童保育机构和托儿所的统称。战时,这里接纳并抚养了超过5000名儿童,其中许多孩子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1月7日,随着中共中央机关迁往延安,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不断,许多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党中央决定接纳这些烈士的孤儿,并将他们统一安排在延安的保育院抚养。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日军的铁蹄迅速踏遍华北,整个中国笼罩在战火之中,数以万计的家庭因此破裂。特别是对儿童的伤害尤为严重。美国记者斯特朗曾描述当时的中国:“大地被鲜血染红,随处都能听到儿童无助的哭声。”
邓颖超注意到这些儿童的困境后,立即召集了“抢救儿童”的座谈会,提出了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成立儿童保育会,集中力量救助战争中的孩子。为了这一目标,邓颖超放下了党派之争,拜访了冯玉祥夫妇,恳求他们加入儿童救助的行动。
冯玉祥虽然是国民党将领,但深知大义,答应了邓颖超的请求。经过广泛的社会支持,儿童保育会得以成立。为了增加社会影响力,邓颖超和宋美龄共同呼吁,最终使得全国一万多名妇女参与其中,成功救助了近三万名儿童。
在这场大规模的儿童救助行动中,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也为保育院捐款,延安保育院的正式建立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毛主席甚至亲自为保育院题词“儿童万岁”。
延安保育院最初仅收养了57名儿童,19名工作人员多来自中央医院的护士和边区保育会的秘书。随着战争的深入,保育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避免日军的空袭,保育院搬迁至安塞县的小草峪村,但不久后,日军果然进行了轰炸。幸运的是,这次转移使得孩子们安全避开了灾难。
随着战事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党员、知识分子来到延安,结婚生子,带来了“婴儿潮”。然而,由于党的工作需要,许多中高级干部不得不被调往其他根据地。延安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党决定在此建立第二所保育院。保育员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精心照料这些孩子,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保育院里的工作人员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妈妈”。这些“妈妈”们不仅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教导他们党史和战争中的生存技能。通过游戏,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战争中自保,例如当敌机来袭时就趴下,遇到炮火就迅速寻找掩护。尽管生活艰苦,大家依旧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当时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之一就是“丢手绢”,保育院的文化教员鲍侃为孩子们创作了这首歌谣。作曲家关鹤岩听到后觉得非常有趣,还亲自为这首歌谱了曲,从而将它流传至今。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孩子们原以为和平将降临,但蒋介石却不甘心,他与美国勾结,准备内战。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在重庆进行谈判,然而蒋介石对联合政府的提议毫无诚意。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公开挑起内战。
在内战初期,蒋介石的军队迅速围困了陕北地区。为了保卫延安,党中央决定采取游击战术。然而,为了保障后方安全,延安的非战斗人员必须进行转移,尤其是保育院的儿童。这个任务再次落到了保育院的工作人员身上。
康克清同志见到张炽昌后,深知转移的紧迫性,要求制作一批可供马背上携带的木床,以确保孩子们能够安全转移。张炽昌虽然对这个任务有些犹豫,但在康克清的劝导下,迅速动员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制作出了这些木床。
1946年冬,国民党大军向陕北推进,保育院的转移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359旅的保护下,孩子们一行人开始了漫长的跋涉。尽管路途艰难,且时常遭遇敌机空袭,所有的孩子都安然无恙,没一个掉队。
在转移途中,孩子们常常要躲避空袭,保育员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们挡住了飞来的炸弹。有一次,在空袭中,13岁的保育员刘巧兰冒着生命危险扑倒了一个男孩,成功将他救出,却自己受伤。对于孩子们来说,“妈妈”们的守护就是他们最大的安全保障。
经过一系列艰难的历程,孩子们最终成功转移到了北平。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在这场历史性的“长征”中,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了这段漫长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保育院被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那些曾经参加过“娃娃长征”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们的“红色基因”依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时光流逝,延安保育院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一代人的心中,“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口号,依然回荡在祖国的大地上。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