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每段保持原意地改写一遍,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炒股配资公司网,字数控制在原文上下,内容更丰富些。
---
提起徐海东大将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那真是震撼历史、光耀后世的壮举。
他所率领的红25军,是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素有“童子军”之称。而这支队伍中走出的开国将军竟高达97位之多,堪称将星璀璨。
在徐海东的带领下,红25军孤军奋战,面对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等多达十几万人的“围剿”,凭着顽强的意志与战斗力成功突围,成为最早抵达陕北的红军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红25军不仅没有实力衰减,反而越打越强大,人数增长了一倍有余,每个连队装备了多达6挺机枪,这样的火力配备,在建国初期许多解放军部队都望尘莫及。
展开剩余92%当中央红军满身伤痕、艰难跋涉抵达陕北时,徐海东同志率部从前线策马奔驰130里,迎接毛主席,并将自己部队的大部分物资慷慨支援给中央红军,体现了无私的革命情怀。
蒋介石视徐海东同志为“文明一大害”,对他的悬赏金额甚至与毛主席、朱德同志并列全国前三,足见其威胁之大。
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更是高度赞扬,称其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不过,您可能不知道,长征前,曾有一名年仅19岁的士兵在公开场合大胆批评徐海东同志的指挥存在问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士兵说出三句话后,竟被徐海东同志连升三级!
这位士兵,正是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刘震。
那么,刘震究竟对徐海东说了什么话,竟能一举连升三级?
他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哪些光辉业绩?
他的传奇人生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非凡的开国将军,细细讲述他的传奇一生。
1915年,刘震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佃农家庭。家境贫寒,虽然生活拮据,父母仍然坚持送他读私塾。可惜三年后,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年仅10岁的刘震被迫辍学回家,承担起帮父亲耕种田地的重任。
农闲时节,他和父亲一同砍柴,常常背负着超过百斤重的柴火,沿着崎岖山路行走三十里,运到火车站附近出售。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刘震磨炼出坚强的性格,可以说是被生活的磨难锻造出来的。
两年后,父亲将他送去跟随一位木匠学徒。在那个旧社会,学徒身份极为卑微,几乎与仆人无异,甚至需要洗师傅孩子的尿布。
然而,木工活中“找直”的技巧,却为刘震日后在军事上的精准瞄准打下了意外的基础。
1926年,北伐军攻占孝感后,我党领导当地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年仅11岁的刘震,虽然年幼,却由衷地体会到共产党真心为穷苦大众谋福祉。
1931年,尽管父亲身体羸弱且孤身一人,但仍坚定支持刘震参军,与他一同参军的还有四十多位乡亲。
从此以后,刘震18年未曾回乡,父亲临终时他未能守在床前尽孝。陪伴他一同战斗的战友中,直到全国解放时仅剩四人。
当时红军缺少子弹供战士练习射击,实战几乎成了唯一的训练方式。木工时“找直”和“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让刘震在射击时出奇制胜。
他刚入伍时,赶上第一次反“围剿”,开枪便击毙一名敌方民团,随后在冲锋中俘获两人并缴获两支枪,令班长大为惊讶。
1932年,凭借出色的枪法、敏捷的行动和敢打敢拼的精神,刘震被选入红军特务四大队,即后来的红25军手枪队,是红军中专攻硬仗的精锐部队,每人配备驳壳枪和手雷。
同班战友中,未来的开国上将韩先楚和开国中将陈先瑞也是其中一员。同年,刘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5月,红25军在徐海东军长指挥下,成功突袭国民党54师位于罗田县的物资仓库,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及7000光洋巨款。
战后总结会上,气氛热烈,大家欢庆战果,刘震却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他向徐军长报告:“军长同志,虽然取得胜利,但我们仍存在不少不足!”
徐军长笑着说:“说说看,有何缺点?”
刘震详尽道:“第一,部队训练不够,机枪未能有效掩护,导致不必要伤亡;撤退时队形混乱,造成损失。第二,对火力重视不足,缴获的迫击炮未充分利用。第三,手枪队抢夺银元的时机迟了,若早些,能抢更多!”
徐海东听后爽朗大笑,拍肩称赞:“你真有眼光,可以升任连长!”
刘震本以为只是玩笑,几天后竟破格提拔为75师224团1连指导员。
战友韩先楚笑称:“三句话让你连升三级!”准确说,刘震是从副班长直接晋升为连指导员,足见徐海东对他的器重与用人之道非凡。
刘震善于总结经验,意识到敌后基地物资丰富且防守薄弱,这一认识在1948年辽沈战役攻占沈阳后得以实践。他带领部队抢占所有仓库,保证6万多兵员每天有充足的大米白面。
此外,他对一种“新鲜玩意儿”产生浓厚兴趣,这究竟是什么呢?
晋升连指导员后,刘震没有辜负徐海东军长的信任。长征途中,红25军屡次遭遇敌人重重围堵,他多次率部完成艰巨的突击与阻击任务,成功掩护徐军长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
一次战斗后,刘震让战士们至少有棉衣御寒,自己却无衣可穿,只好披上一件从土豪那里缴获的红花大棉袄。虽在外套军装,仍被战士们调侃因那鲜艳的大花棉袄显得格外“显眼”。
或许正因如此,刘震逐渐走上了“时尚”路线——他曾戴过法国礼帽,穿过美国皮鞋,抽过古巴雪茄,坚称红军绝非“土包子”,擅长“洋为中用”。
这种爱时尚的习惯伴随他终生,因此战友们戏称他“洋司令”,这称号里还含有另一层含义。
当时炮兵是红军稀缺的“奢侈品”,许多战士甚至不会使用。红三军团要用炮,还得由彭德怀亲自操纵。
刘震深刻体会到火力掩护的重要性,喜欢钻研各种炮械。红25军战士不会用迫击炮,常将缴获炮埋藏,刘震自学成才,真正掌握迫击炮的使用技巧,打得有声有色。
徐海东军长得知后大喜,称赞他是“炮兵专家”,还奖励他一个茶缸和一条毛巾作为奖励。
1937年,21岁的刘震被任命为红15军团75师政委,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政委之一。
8月,徐海东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刘震则担任旅独立团团长。
1940年,徐海东因病休养,刘震接任344旅旅长,体现了徐对他的极大信任。
抗日战争期间,刘震率部参加了平型关、中条山等重要战役,期间对“洋玩意儿”的研究未曾中断。
面对日军在交通要道修建的坚固炮楼,迫击炮难以奏效,刘震在战斗间隙孜孜不倦地钻研,将迫击炮改造为可直射的“火箭炮”,能精准打击炮楼射击孔。
凭借这一“法宝”,他带领部队连续攻克140多个日伪据点,战绩辉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淮阴城内仍有伪军不肯投降。
当时刘震已任新四军10旅旅长,奉命攻取淮阴。
由于我军缺乏城市攻坚经验,习惯游击战、运动战和伏击战,面对淮阴城的坚固防御成了难题。
但善用火炮的“洋司令”刘震将十年来的炮兵心得总结运用,9月6日集结所有炮火对淮阴城猛轰,同时指挥工兵爆破城墙缺口,大军迅速攻入城内,一举歼灭伪军28师8000余人,师长阵亡。
此次胜利不仅确保了我军攻坚战的成功,也为转型城市攻坚战提供宝贵经验。
同月末,刘震率部出关,在东北收集日军遗留的大量火炮和弹药。
尽管许多部队嫌炮重负累,刘震却乐此不疲,捡获数百门各式日本炮,和五万多发炮弹,这些成为他和东野二纵日后“发家致富”的关键资源。
他领导的二纵也是东北野战军最早运用炮兵“分片包干”、延伸射击掩护步兵的先行部队,开创了步炮协同的“洋战术”。
1947年12月彰武战役中,刘震指挥装备66门大口径火炮的二纵,在20分钟内轰塌敌坚固城墙,炮火与重机枪掩护下,步兵突入城内,5小时内全歼守军,俘获国民党79师8000余人。
此役成为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大口径火炮进行白天攻坚的成功范例,也让二纵成为东野王牌攻坚部队。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刘震再次展现实力,调集500余门火炮猛烈轰击,随后运用步坦协同战术,解放军士兵紧随坦克突破敌方多重防线。
国民党守军遭受重创,仅用31小时即宣布投降。
此后,刘震率39军从东北一路挺进镇南关,歼敌20余万,解放了半个中国。
此时,刘震对陆军高级装备的研究已臻成熟,下一步,能研究什么呢?
1950年11月,刘震接到紧急命令赴北京,得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和空军司令刘亚楼推荐他担任志愿军空军总司令。
初闻此任,他犹豫了,认为空军是高科技领域,自己难以快速掌握,不敢轻率指挥。
但得知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遭美军空袭严重,苏联空军又无法出面支援,军人的使命感令他义无反顾,誓言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付的任务。
1951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辽宁安东成立,刘震全身心投入新领域,勤学苏联顾问,强化飞行员训练,很快掌握空军指挥要领。
作为优秀政工干部,他鼓舞着飞行员们,许多飞行经验不足的新兵如同自己16岁初次参战时一样勇猛无畏。
同年9月,志愿军空军与美空军激战三日,击落敌机26架,击伤8架,首次击落美军先进F86战机,震惊敌人。
12月更在空前规模战斗中击落9架F86,4架F84炒股配资公司网,击伤2架F86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