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便有评论指出,此次展示的核心在于彰显一种超越常规的军事威慑力——即在海陆空天及电磁领域构建的全球性绝对优势。各类尖端武器装备仅以小型编队形式亮相,不再对单一武器系统进行特别强调,而是着重呈现体系化、规模化的作战集群。这种展示理念不仅体现在压箱底的5种战略核导弹上,更贯彻于那些构成国防基石的基础火力单元之中。以传统陆军为例,这支始终保持着世界顶级规模与战力的力量,历来最重视综合火力投送能力。其衡量标准通常采用军级或至少师级作战单位所有中大口径火器一次齐射的弹丸总重量——在冷战巅峰时期,美军主力机械化步兵师及其苏军对标的军级单位,单次火力齐射可投射33至40吨弹药。进入后冷战时代,现代陆军虽更注重精确打击能力,广泛列装了单兵反坦克导弹、炮射导弹及\"海马斯\"等高精度火箭炮系统,近年间无人机与巡飞弹更是在陆地战场大放异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吨为单位计算的集团军级单位时间火力密度指标非但未被削弱,其战略价值反而愈发凸显。尽管无人机与巡飞弹确实给交战双方带来全新挑战,但过去三年间消耗的数百万吨级、上亿发中大口径炮弹的客观事实表明炒股配资公司网,传统火力投送仍是不可替代的战争要素。这些新兴作战手段充其量只是陆军战力体系的增效剂,若幻想仅凭\"取巧\"的新战法就能独步天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时至今日,陆军火力体系仍仰仗三大核心支柱:首当其冲的当属现代化主战坦克;其次为152/155毫米级大口径自行火炮群;最后则是各型火箭炮系统,三者构成缺一不可的铁三角。但细察本次展示,传统装备的呈现方式已发生深刻变革:坦克方阵规模大幅精简,若非要彰显全球最强装甲集群的实力,恐怕连99B系列都不会登场,仅展示概念性的100型第四代主战坦克便已足够;大口径自行火炮更是完全缺席;而作为火力中坚的重型火箭炮也仅展出两种型号。但这种\"减法\"带来的威慑效应不降反升——在专业人士眼中,其战略价值呈几何级增长!原因在于:射程150公里以内的传统火箭炮(即便配备制导系统)已无需展示,本次亮相的起步型号直接是射程300-480公里的370毫米模块化重型火箭炮;另一款更是采用六轴重卡仅搭载两枚的超级远程火力系统,预估最小750毫米、最大可达1200毫米的超大口径,单发弹头重量800公斤至1.5吨,射程覆盖800-1500公里。这种配置意味着:从大陆海岸线发射可直达嘉手纳基地;若自东北极东地域出击,1500公里射程足以覆盖整个四岛链。据推测,这两型远火装备存量均以百万级计,即便仅使用CL-20高能炸药配合顶级燃烧剂实施常规打击,其毁伤效果也将千倍于历史上的\"李梅火攻\"。
展开剩余26%(注:全文共分两段,首段详细阐述陆军火力体系的发展沿革与当代定位,次段聚焦本次展示的装备革新与战略意义,总字数约650字,在保持原文核心观点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背景、技术细节和战略分析等内容。)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